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物质在不同状态和演化过程中化学成份、含量和时空分布相互作用的量测科学。
本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健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分析化学的挑战和需求日见凸显。南京大学在世纪之交就率先倡导开展生命分析化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生命分析化学是研究生命体系中各种成份、结构单元以及相互作用,建立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分子定性、定量检测和示踪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对生命物质进行准确、特异、灵敏、快速地监控,实现分子识别和生物信息提取的一个新兴交叉领域。
2005 年 12 月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后,由陈洪渊院士任实验室主任(2004~2008),张玉奎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2008)。2009 年 2 月部重实验室换届,聘任鞠熀先教授为实验室主任,陈洪渊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技函[200]14 号)。2011 年科技部批准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时, 聘任鞠熀先教授为国重实验室主任,陈洪渊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国科发基[2011] 517 号);2015 年初由万立骏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洪渊院士为荣誉主任。2019 年 5 月 15 日,教育部发文聘请鞠熀先教授为实验室主任、万立骏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聘期五年,教技司[2019]170 号)。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实验室立足分析化学,定位于生命物质为对象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通过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等交叉,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提出生命分析测试新原理,建立生命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研制新型检测仪器或装置,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支撑。现有固定人员 73 人,其中研究人员 65 人、管理人员 1 人、技术人员 8 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4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8人、**** 1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成员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现代工学院、生命科学院、医学院及其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与鼓楼医院,在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检测及仪器装置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力量均衡、学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 11 个研究团队,并着力扩大博士后和专职科研队伍(近年来,年均 70 多位博士后和专职科研在实验室工作),充实实验室的研究力量。
实验室成员积极承担国家研究任务,2014-2020 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370 项,到校总经费 3.62 亿元(合同经费 6.09 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 209 项,实到国家级项目经费 3.03 亿元,占总经费的 83.7%。
近年来,实验室基于传统电化学测量技术在研究生命过程时的瓶颈问题,提出多种信号转换机制,实现了微纳尺度界面电子转移过程的可视化,在分子印迹、纳米孔道技术和多模态成像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并用于重大疾病诊治、单分子检测和测序;发展了功能生物分子的原位高效检测新方法,提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化疗和基因联合治疗新方法及疗效监测和自评估新策略,为癌症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了新思路,获得国际上首个传染病治疗性纳米抗体,2019 年被列入 WHO 的官方文本。通过测量原理创新、突破测量极限,研制成多套高时空分辨的化学测量与成像仪器装置和世界上第一台“单细胞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研制成高内涵的单分子、单颗粒光电显微测量装置。
实验室依托“211”、“985”与“双一流”建设,不断拓展研究空间与研究队伍,在校内建制上成为跨学院的高层次研究基地;加强先进设备与公共平台建设,配备了充足的设备运行管理人员,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已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基地,为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提供有力保障。